第四百零三章 刘锡鸿
有一段时间甚至代替幼帝批过奏折,起草过上谕,可以说就是幼帝的影子。慈禧太后见了他也是“老师”、“师傅”的叫,百般尊敬。言听计从。尤其是清流言官们,奉李鸿藻为领袖,唯其马首是瞻。但李鸿藻自己却并不好把自己往哪个营垒里面摆。他对外一向是主战派,不轻言和让,但洋务派的一些措施他有一些也曾予以支持。但老佛爷的话对他来说又是至尊无上的,想得通想不通他都会绝对执行。他和另一位帝师翁同龢的持政理念相同,都不是那种可以分明往哪一个营垒里归队的重量级人物。他主掌过礼部、户部,当过都察院左都御史。授过工部尚书,有太子少保衔;兵部尚书、吏部尚书他也都任过,可以说没有他没当过的大官。 刘锡鸿去拜见这样一位如日中天的大员,自然是小心了又小心,准备了又准备,要求自己要有良好的表现,要显示出自己是有修养的大才。谈吐要非凡,气度要高洁,对朝廷内外的大事小事都能有出众的见地。要是问起自己的晋身之阶,他也会见机行事。或说或不说他与郭嵩焘的多年瓜葛。而且据他的了解,李鸿藻与郭嵩焘也并不算见外,他似乎无须忤逆郭公,出卖良心。 改换门庭为人犬马,也是个大学问啊! 但刘锡鸿凭直觉,似乎又感觉到李鸿藻和郭嵩焘未必能走到一块儿去。 接下来和李鸿藻的接触,让他下了改换门庭的决心。 在同李鸿藻打了几次交道之后,刘锡鸿的“传统知识型言谈举止”起了一定的作用,李鸿藻似乎对他的印象很好,这让刘锡鸿敏锐地感觉到,李鸿藻也有“知己者”的特征,“有人知己,我定为之犬马”的刘氏人生观又在他脑子里活跃起来。原来他的“有人知己,我定为犬马